转至Notion笔记:https://www.notion.so/RWA-ddafe7cd3dd24604b3ccb94820b7ec60?source=copy_link
原文来自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57966341567911827/answer/1958552029560575981
听说黄金能上链代币化,水比想象中深
最近,香港在搞数字资产的大新闻,“RWA”更是火出圈。简单说,就是把房子、债券、黄金这些现实里的东西,变成区块链上的代币来买卖。
听起来很美对吧?拿黄金来说,你不用抱着金条睡觉,买个代币就等于拥有了一部分黄金,还能随时交易,多爽。
但别急,最近香港市场刚泼了一盆冷水,第一批冲进去的玩家已经开始“退场”了。看完他们踩的坑,你再决定要不要上车。
一、谁在跑路?信号已经很明确了
就在市场最热的时候,包括国泰君安国际在内的好几家中资大机构,悄悄退出了稳定币和RWA牌照的申请。
为啥?不是因为不看好,而是收到了更上头的“窗口指导”。大意就是:“你可以偷偷做,但不能大张旗鼓地说。”
这释放了一个关键信号:监管爸爸非常担心大家一哄而上,最后搞出金融风险。 连国泰君安这种级别的玩家都得乖乖听话,说明这玩意儿背后的政策不确定性极大。你今天买的黄金代币,说不定明天就因为某个新规而交易受限,甚至直接下架。
二、天价入场券,根本不是小散玩得起的
很多人以为发个代币成本很低,呵呵,太天真了。
在香港,发一个单一的RWA产品,总成本轻松超过600万人民币。这钱花在哪了?券商费用、律师费、技术费、托管费、跨境审批……而且这还只是一次的费用!
你想长期玩?行,先去搞几张金融牌照。光一张关键的香港金融牌照就150万起,想要VASP牌照(虚拟资产服务牌),成本直奔几千万港元。
所以,这个赛道从一开始就是巨头的游戏。高昂的成本最后谁来买单?想想就知道,肯定是后期的投资者和用户。你买代币的那点手续费,可能连人家的运营成本都覆盖不了。
三、最坑的在这里:你买的代币,可能根本不是“黄金”
这是最核心、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。币圈老哥信奉“代码即法律”,但现实世界认的是白纸黑字的传统法律。
1. 经典暴雷案例:Real T的教训
美国有个项目叫Real T,把底特律的房产代币化。投资者买了代币,美滋滋地以为自己是房产的股东。结果项目方链下管理烂透,欠税破产。投资者最后发现,他们手里的代币在法律上屁都不是,链下的房产被一堆空壳公司搞得一团糟,法院根本不认你链上的记录。
2. 黄金代币的“致命陷阱”
· 你的黄金在谁手里? 你的代币价值,100%依赖于那个帮你存金条的公司(托管方)。它如果倒闭、破产、或者干脆是个骗子,把你存的黄金挪用了,你链上的代币就是一张废纸。这叫交易对手风险。
· 法律不认你的代币! 绝大多数国家,不承认区块链记录是最终的所有权凭证。法律上,那堆黄金可能属于某个叫“XX特殊目的公司(SPV)”的实体,你只是拥有向这个实体索赔的“权利”。真出了事,你得请律师去传统法院打官司,耗死你。
· “RWA不可能三角”:很难同时实现合法、高效、去中心化。现在成功的项目,比如美国的Figure,都是优先保合法和高效,所以用的都是联盟链,本质还是中心化那套。想完全去中心化?目前法律上基本走不通。
四、大佬是怎么玩的?搞个“双层架构”
行业里的明白人也知道这些问题,所以他们搞了一套复杂的“双层架构”来应对。
1. 链下搞个“保险箱”(SPV):先把要代币化的黄金,法律上彻底卖到一个专门设立的“特殊目的实体”里。这样就算项目方自己破产了,这箱黄金也是安全的,和它的其他债务隔离。
2. 链上搞个“双链”:一条链(通常是联盟链)负责登记资产,确保合法;另一条链(可能是公链)负责交易,追求速度。蚂蚁集团搞的“两链一桥”就是这类思路。
看出来了吗?为了把黄金“搬”上链,他们不得不在链下造一个更复杂的法律结构来兜底。
结论:泼盆冷水,清醒一下
中资机构的退场和高昂的成本,已经给市场敲了警钟。RWA,尤其是黄金代币化,绝不是技术的胜利,而是法律、金融和运营的全面高难度挑战。
所以,现在核心问题已经不是“能不能把黄金代币化”,而是:
你买的这个黄金代币,它背后那套复杂的法律结构,能在现实世界的法庭风暴中活下来吗?
如果没搞清楚这一点,你可能买的不是数字黄金,而是一张设计精美的“维权凭证”。
Comments NOTH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