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时代对大学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

海心 15 次阅读 发布于 24 天前 预计阅读时间: 7 分钟


意义

人工智能给学习方式的变革添了一把火

我们学习是为了做事。对于学习方法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。在大多数时候,人们都强调“积累”这件事。的确在学习中,“积累”、“沉淀”必不可少,但是这个认知被很多人误解为:“只有积累的足够多了,才有资格去做事。”实际上,没有人规定只有当你完全系统、毫无遗漏的学习完整个知识体系后才能去做事。更多情况下,你要做事,实际上根本用不到这整个系统中那些细枝末节的知识,但这些知识往往需要耗费大部分的精力去拥有。如果一个知识耗费了我们大量精力积累,但是我们在实际做事中又根本用不上,那这岂不是很可悲的一件事吗?

不过我们再次回顾我们的最终目的(这个思维很重要,要知道我们需要做什么,首先得明确我们想要什么),我们想要做事。别人告诉我们得积累学习整个知识体系才能做事,但我们暂且认为这是错的,转而认为,想要做事,只需要让自己的知识积累到“刚好够做成此事”的地步就够了!

更进一步,我们甚至只需要掌握“基础的知识”,然后就直接上手做事(此时我们的知识可能连“刚好够做成此事”的程度都没达到!) ,然后在边做中、边学。我们要是能在缺少知识的情况下,都能把这件事做成了,那那些知识我们不就直接获得了吗!这底层蕴含了一个核心思维:只有上手做了,才知道做事真正需要什么知识,才能针对性地逐个掌握这些知识,这让获得知识的效率接近于百分之百(这里定义:获得知识的效率 = 能用到做事的知识 / 总的获得的知识 )!

总结一下,如果称学完整个体系再去做事的学习方法为“学后干”,那么我们刚刚所说的 “先去干事,边干边学”的学习方法就成为“干中学”。

但是这样的学习方法,其实非常显而易见就能想到!我这绝对不是第一个想到的。但是,为什么现如今的大学,学校仍要求学生,必须先学完所有知识,才有上手做事的资格呢?难道那些教育大师,想不到我刚刚说的这个学习方法吗?他们不知道旧方法效率极其低下吗?

那肯定是因为,我们刚刚说的这个学习方法,太过理想化!有问题!我们再来推演一遍,如果用“干中学”来学习,我们会有什么困境。最容易想到的困境就是,我们可能没法快速掌握做这件事所需要的知识!

比如说,我们直接上手干事,遇到了一个困难。要解决这个困难,我们需要知识A,要知道知识A,我们又得有知识B作为铺垫……因为没有了知识B作为基础,我们根本就无法理解A。而且这样的“向上溯源”,甚至可能一眼望不到头(其实是我们的知识储备不支持我们继续往下看了!我们看不见了!)!我们不知道从何学起,也不知道怎样才算学够了!所以我们看出来了,“干中学”推行不了,是因为,只有当你完全学完了这整个知识体系,你才能独立地建立这整个知识链路的索引!

学习方式的变革,在此卡住了……

(注意,直到这里我都没提到任何跟人工智能有关的东西)

吗?

直到2023年,人工智能横空出世,给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,添了一把火。

人工智能,其本质是一个用几乎全人类的所有知识,来作为推演基础,来判断它下一个该输出的哪个字概率最大的一个“大语言模型”!这意味着,其独特的注意力机制,能让其快速的从全人类所有的知识中,快速找到最能解决用户问题的哪部分知识。换句话来说,人工智能就能算是已经熟练掌握了全人类的知识了!

这就解决了我们刚刚推演出的那个致命问题!人类无法在完全学习整个知识体系前,建立整个知识链路的索引,但是AI可以!因为AI本身就已经完全算是学习了整个知识体系了!

回到刚刚那个场景:我们直接上手干事,遇到了一个困难。要解决这个困难,我们需要知识A,要知道知识A,我们又得有知识B作为铺垫……这时候,我们就能直接问AI:“要解决这个困难,我一共需要哪些知识?”。此时AI回答:“你需要知识A”,我们可以再追问:“那我要掌握知识A,需要哪些知识呢?”AI回答:“你需要知识C!” 这个回答看似轻松,但是实际上是AI遍历了整个知识体系后,做出的,最合理的回答!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完全跑通了“干中学”这个最高效的学习路径。

AI能让一个“想法”,快速落地成一个“demo”

AI打破了“学哪行就只能干哪行”的传统观念,让大学生有了“跨界”的能力,变成了“想干哪行干哪行,有AI帮!”